當許人間三千愁,滿城風雪壓層樓。
關燈
小
中
大
當許人間三千愁,滿城風雪壓層樓。
“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:前戶部尚書溫玠,雖一時有失,然其悔過之心昭昭,特此恩準,覆歸戶部,任侍郎之職。白宇之子白亦,少年英姿,才華橫溢,今擢其為戶部尚書,總攬戶部諸事,欽此。”
溫玠、白亦二人,聞旨跪地,叩首謝恩,同聲賀道:“聖上千秋,願我南唐永安。”
內侍唐三,傳達明宣帝之旨後,低語與二人道:“戶部乃六部之重,願二位大人摒棄前嫌,同舟共濟,共謀國計民生,此乃聖上之意也。”
溫玠接旨後,恭敬地將銀錢遞與唐三,言道:“吾等必不負聖上厚望,同心協力,共謀國事,以報天恩。”
白兄,溫玠執白亦之手,言道:“吾兄高才,日後同司戶部,還請多多提攜,溫某感激不盡。”
白亦聞言,微蹙眉宇,言道:“理應相互扶持,然本官亦不會因私廢公,若溫大人所為有悖律法,莫怪本官執法嚴正,不徇私情。”語竟,輕輕甩開溫玠之手,拂袖而去,留下沈思的溫玠。
至亥時,夜色已深,溫玠悄然更衣,輕步出府,隱於夜色之中。雲臺府侍衛暗中尾隨,不敢稍離,唯恐失其蹤跡。
溫玠徑直步入一家酒肆,內裏燈火昏黃,酒香四溢。子時將至,溫玠酒足飯飽,步履微醺離去,連續數夜,皆是這般光景。
侍衛將所見所聞,悉數稟告於謝非卿。謝非卿聞之,心生疑竇,思忖此酒肆內或藏玄機。故而請奏於明宣帝,請求暗中搜查,以查清真相。
謝非卿之疑慮非空穴來風,明宣帝準奏,命人暗中搜查,暫且不驚動溫玠,以查明酒肆內是否真有隱秘。
謝非卿絕非池中之物,對溫玠之行止,自是不敢稍有懈怠。多日以來,溫玠舉止無異,未嘗與韓元直等人有所牽連,此舉雖令謝非卿心中稍安,然其警覺之心,未曾稍減。
謝非卿於是將近日查探之詳盡,一一稟告於明宣帝前,言道:“聖上明鑒,溫玠近日舉止並無異常,似已真心歸附,然微臣以為,仍需時日考驗,不可輕信其表。”
明宣帝聞之,默然片刻,言道:“愛卿所言,寡人自當深思。然溫玠若真已改過自新,寡人願予其機會,以觀後效。既無與韓元直等人交集,可依其言,行推恩令,以示朝廷寬宏大度。”
謝非卿聞之,心中微動,勸諫道:“聖上,此事重大,是否再加斟酌,以策萬全?”
明宣帝笑而答曰:“愛卿無需多慮。寡人此舉,實為國計民生,斂世家之財入國庫,方能物盡其用,以濟蒼生。”
明宣帝既已定奪,謝非卿只得領命退下,然心中疑慮,猶未全消。
近日來,雲臺府之侍衛悄然隱退,溫玠心中明了,明宣帝已對其無猜疑之心。此刻,二人於深宮之中,共商國事,籌謀“推恩令”之大計。
“溫卿,馮將軍於邊境首戰告捷,此乃天賜良機,推行推恩令正當此時。然則,應從何入手?”明宣帝言。
溫玠沈吟片刻,答道:“馮大將軍此次戰功卓著,聖上可借此良機,加封少將軍馮不疑為副帥之職,將其調至雍王麾下效力。同時,派遣心腹之人為監軍,以此來緩和馮將軍手中兵權過重之局。”
明宣帝撫須而笑,讚曰:“此計甚妙,寡人即刻擬旨,令玉小剛攜旨前往馮彥清處,執行此策。”
玉小剛領旨後,不敢有片刻耽擱,星火夜馳,歷經三日三夜,終抵邊境之遙。馮彥清父子聞朝中使者至,即刻出營相迎。
待到營前,月色之下,玉小剛展開手中聖旨,其聲朗朗,傳遍營中:“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:馮彥清父子,此次邊疆之戰,力挽狂瀾,擊退敵寇,功勳卓著,特加封馮彥清為天策上將軍,其子馮不疑領副帥之職,即刻啟程,前往雍王處就任,以顯皇恩浩蕩,欽此。”
馮家父子聞言,心中五味雜陳,深知此乃君命,不敢違逆。馮彥清拱手道:“臣等領旨謝恩,定當不負聖上所托,鞠躬盡瘁。”
言罷,父子二人跪地,行禮後接過聖旨。
“玉統領此番遠赴邊境,風塵仆仆,本當在此處稍作歇息,以覆體力。”馮彥清言道。
玉小剛聞言,拱手道:“多謝馮大將軍好意,然身負聖命,不敢稍有怠慢,此番使命完成,即刻須回京覆命。”
馮彥清聞言,亦知玉小剛身份特殊,不便強留,於是道道:“既然玉統領心意已決,本將軍亦不敢強人所難。”
語竟,馮彥清目送玉小剛離去,心中五味雜陳。
“父帥,孩兒此番被聖上旨意,調往雍王麾下,若得掌實權,恐與雍王之間生出不和之嫌。”馮不疑言辭中透露著憂慮。
“山雨將至,風滿高樓,有些際遇,實難回避。然此事未必非吉非兇,或可視為天賜良機。”馮彥清眸中深沈,似已有所籌謀。
翌日晨光熹微,馮不疑整頓行裝,策馬向雍王軍營進發,玉小剛亦將踏上歸途。
“馮少將軍已然動身就任,吾亦當歸洛陽,向聖上覆命。”玉小剛道。
“吾兒不疑此去,定當不負眾望。玉統領既有皇命在身,本將軍便不再強留,願汝此行風順浪平,一路平安。”馮彥清道
長風起,快馬疾行,玉小剛身影漸行漸遠,輕煙塵土中,只留下一串馬蹄聲,漸行漸遠,終歸寂靜。
“臣玉小剛,奉聖上之命,已自邊境歸來,攜馮彥清將軍親批副將任職之文書。”玉小剛單膝跪地,將文書高舉過頂,恭呈於明宣帝之前。
明宣帝接文書於手,目光一掃,見確有馮彥清帥印為證,心中大悅,言道:“平身。”
“謝聖上。”玉小剛起身,恭敬謝恩。
“此番差事,辦得甚合寡人心意,唐三,帶他去領賞。”明宣帝語竟,唐三應聲道:“遵旨。”隨即引領玉小剛離去。
“非卿,你看當由何人接手馮不疑於軍中職務,方為最宜?”明宣帝詢問於謝非卿。
謝非卿自幕布之後緩緩而出,答曰:“聖上所信之人,莫過於最宜。”
明宣帝聞言,笑曰:“寡人所信之人,莫過於卿,難道要將卿調往軍中?若卿離去,如失一臂。”
“臣手下有一檢察使,名喚李年,於兵法之上,頗有獨到之見,聖上可譴他前往軍中接掌事務。”謝非卿進言道。
“未曾想到,非卿手下,竟有此等能人,宣他前來,寡人要親自考核。”明宣帝聞言,興趣盎然。
“臣遵旨。”謝非卿領命退去,未過多時,覆返而歸,引領李年步入長樂宮中。
明宣帝觀李年,身高八尺有餘,目光炯炯,有如炬火,似有將才之相。
“臣李年,叩拜聖上,願聖上千秋萬歲。”李年跪地叩首。
“免禮,平身。”明宣帝示意李年起身回話。
“適才非卿舉薦你前往軍中任職,寡人今日欲親試你的才學。”明宣帝言道。
“請聖上出題,臣定當竭力而為。”李年恭敬應道。
“寡人問你,若行軍途中,烈日當空,士卒全無鬥志,此時正處荒山野嶺,絕無人煙,更無水源,你若為三軍統帥,當如何應對?”明宣帝問。
“回稟聖上,微臣會策馬奔往一高處,抽出令旗,指向前方,高聲呼喊:‘前方不遠處,有一大片梅林,梅子累累,酸甜可口,諸位再堅持片刻。’到達那裏,梅子解渴,士氣可振。以此激勵士卒,繼續前行。”李年答曰。
明宣帝聞之,沈吟片刻,道:“兵者詭道也,雖有欺詐之行,然不失為良策。汝之言,頗得兵法之精髓。”
“寡人再問汝,若汝被敵軍重重圍困,當如何自救?”明宣帝再提一問。
“臣當,將人馬駐紮於高處,據險而守,以一當十。待時機成熟,必可一舉擊潰圍敵。”李年答道。
明宣帝聞言,龍顏大悅,道:“卿實乃奇才,可往馮彥清處,任監軍之職。”
南唐建安二十年,八月初五,明宣帝頒布聖旨,賜李年尚方寶劍一把,命其出任軍中監軍,掌管生殺大事,有先斬後奏之權。
李年受命奔赴邊關,於馬車之上,手中緊握長劍,緩緩出鞘。劍身如溫潤之玉,卻泛著凜冽寒光,映照著他的面容,凝重而深沈。李年註視良久,最終,無奈地輕嘆一聲,將劍緩緩收回。
韓玉凝得知此消息後,前往攬月殿與蕭疏韻商議對策。殿內,只見蕭疏韻正獨自擺弄棋子,神情悠然,似乎對周遭之事全然不聞。韓玉凝見狀,前道:“殿下,還真沈得住氣。如今聖上已派遣李年為監軍,此番舉動,日後舅父在軍中所行,必將處處受制。倘若軍中助力不再,殿下又將如何與聖上相爭?”
蕭疏韻聞聲,擡眸望向韓玉凝,眼中閃過一抹覆雜之色,隨即輕輕一笑,似是胸有成竹,又似早已料到今日之局。她緩緩開口,聲音清冷而堅定,“馮大將軍於戰場廝殺多年,其勇武與智謀,豈是李年之輩可以左右?”
“可李年乃世家子弟,又深得聖上器重,若他於邊境立下戰功,凱旋而歸,殿下您所行之事必將受阻,甚至可能陷入被動。”韓玉凝憂心道。
面對韓玉凝的擔憂,蕭疏韻將最後一枚棋子落下,眼中殺機盡顯,冷聲道:“那便讓他折在邊境軍中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:前戶部尚書溫玠,雖一時有失,然其悔過之心昭昭,特此恩準,覆歸戶部,任侍郎之職。白宇之子白亦,少年英姿,才華橫溢,今擢其為戶部尚書,總攬戶部諸事,欽此。”
溫玠、白亦二人,聞旨跪地,叩首謝恩,同聲賀道:“聖上千秋,願我南唐永安。”
內侍唐三,傳達明宣帝之旨後,低語與二人道:“戶部乃六部之重,願二位大人摒棄前嫌,同舟共濟,共謀國計民生,此乃聖上之意也。”
溫玠接旨後,恭敬地將銀錢遞與唐三,言道:“吾等必不負聖上厚望,同心協力,共謀國事,以報天恩。”
白兄,溫玠執白亦之手,言道:“吾兄高才,日後同司戶部,還請多多提攜,溫某感激不盡。”
白亦聞言,微蹙眉宇,言道:“理應相互扶持,然本官亦不會因私廢公,若溫大人所為有悖律法,莫怪本官執法嚴正,不徇私情。”語竟,輕輕甩開溫玠之手,拂袖而去,留下沈思的溫玠。
至亥時,夜色已深,溫玠悄然更衣,輕步出府,隱於夜色之中。雲臺府侍衛暗中尾隨,不敢稍離,唯恐失其蹤跡。
溫玠徑直步入一家酒肆,內裏燈火昏黃,酒香四溢。子時將至,溫玠酒足飯飽,步履微醺離去,連續數夜,皆是這般光景。
侍衛將所見所聞,悉數稟告於謝非卿。謝非卿聞之,心生疑竇,思忖此酒肆內或藏玄機。故而請奏於明宣帝,請求暗中搜查,以查清真相。
謝非卿之疑慮非空穴來風,明宣帝準奏,命人暗中搜查,暫且不驚動溫玠,以查明酒肆內是否真有隱秘。
謝非卿絕非池中之物,對溫玠之行止,自是不敢稍有懈怠。多日以來,溫玠舉止無異,未嘗與韓元直等人有所牽連,此舉雖令謝非卿心中稍安,然其警覺之心,未曾稍減。
謝非卿於是將近日查探之詳盡,一一稟告於明宣帝前,言道:“聖上明鑒,溫玠近日舉止並無異常,似已真心歸附,然微臣以為,仍需時日考驗,不可輕信其表。”
明宣帝聞之,默然片刻,言道:“愛卿所言,寡人自當深思。然溫玠若真已改過自新,寡人願予其機會,以觀後效。既無與韓元直等人交集,可依其言,行推恩令,以示朝廷寬宏大度。”
謝非卿聞之,心中微動,勸諫道:“聖上,此事重大,是否再加斟酌,以策萬全?”
明宣帝笑而答曰:“愛卿無需多慮。寡人此舉,實為國計民生,斂世家之財入國庫,方能物盡其用,以濟蒼生。”
明宣帝既已定奪,謝非卿只得領命退下,然心中疑慮,猶未全消。
近日來,雲臺府之侍衛悄然隱退,溫玠心中明了,明宣帝已對其無猜疑之心。此刻,二人於深宮之中,共商國事,籌謀“推恩令”之大計。
“溫卿,馮將軍於邊境首戰告捷,此乃天賜良機,推行推恩令正當此時。然則,應從何入手?”明宣帝言。
溫玠沈吟片刻,答道:“馮大將軍此次戰功卓著,聖上可借此良機,加封少將軍馮不疑為副帥之職,將其調至雍王麾下效力。同時,派遣心腹之人為監軍,以此來緩和馮將軍手中兵權過重之局。”
明宣帝撫須而笑,讚曰:“此計甚妙,寡人即刻擬旨,令玉小剛攜旨前往馮彥清處,執行此策。”
玉小剛領旨後,不敢有片刻耽擱,星火夜馳,歷經三日三夜,終抵邊境之遙。馮彥清父子聞朝中使者至,即刻出營相迎。
待到營前,月色之下,玉小剛展開手中聖旨,其聲朗朗,傳遍營中:“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:馮彥清父子,此次邊疆之戰,力挽狂瀾,擊退敵寇,功勳卓著,特加封馮彥清為天策上將軍,其子馮不疑領副帥之職,即刻啟程,前往雍王處就任,以顯皇恩浩蕩,欽此。”
馮家父子聞言,心中五味雜陳,深知此乃君命,不敢違逆。馮彥清拱手道:“臣等領旨謝恩,定當不負聖上所托,鞠躬盡瘁。”
言罷,父子二人跪地,行禮後接過聖旨。
“玉統領此番遠赴邊境,風塵仆仆,本當在此處稍作歇息,以覆體力。”馮彥清言道。
玉小剛聞言,拱手道:“多謝馮大將軍好意,然身負聖命,不敢稍有怠慢,此番使命完成,即刻須回京覆命。”
馮彥清聞言,亦知玉小剛身份特殊,不便強留,於是道道:“既然玉統領心意已決,本將軍亦不敢強人所難。”
語竟,馮彥清目送玉小剛離去,心中五味雜陳。
“父帥,孩兒此番被聖上旨意,調往雍王麾下,若得掌實權,恐與雍王之間生出不和之嫌。”馮不疑言辭中透露著憂慮。
“山雨將至,風滿高樓,有些際遇,實難回避。然此事未必非吉非兇,或可視為天賜良機。”馮彥清眸中深沈,似已有所籌謀。
翌日晨光熹微,馮不疑整頓行裝,策馬向雍王軍營進發,玉小剛亦將踏上歸途。
“馮少將軍已然動身就任,吾亦當歸洛陽,向聖上覆命。”玉小剛道。
“吾兒不疑此去,定當不負眾望。玉統領既有皇命在身,本將軍便不再強留,願汝此行風順浪平,一路平安。”馮彥清道
長風起,快馬疾行,玉小剛身影漸行漸遠,輕煙塵土中,只留下一串馬蹄聲,漸行漸遠,終歸寂靜。
“臣玉小剛,奉聖上之命,已自邊境歸來,攜馮彥清將軍親批副將任職之文書。”玉小剛單膝跪地,將文書高舉過頂,恭呈於明宣帝之前。
明宣帝接文書於手,目光一掃,見確有馮彥清帥印為證,心中大悅,言道:“平身。”
“謝聖上。”玉小剛起身,恭敬謝恩。
“此番差事,辦得甚合寡人心意,唐三,帶他去領賞。”明宣帝語竟,唐三應聲道:“遵旨。”隨即引領玉小剛離去。
“非卿,你看當由何人接手馮不疑於軍中職務,方為最宜?”明宣帝詢問於謝非卿。
謝非卿自幕布之後緩緩而出,答曰:“聖上所信之人,莫過於最宜。”
明宣帝聞言,笑曰:“寡人所信之人,莫過於卿,難道要將卿調往軍中?若卿離去,如失一臂。”
“臣手下有一檢察使,名喚李年,於兵法之上,頗有獨到之見,聖上可譴他前往軍中接掌事務。”謝非卿進言道。
“未曾想到,非卿手下,竟有此等能人,宣他前來,寡人要親自考核。”明宣帝聞言,興趣盎然。
“臣遵旨。”謝非卿領命退去,未過多時,覆返而歸,引領李年步入長樂宮中。
明宣帝觀李年,身高八尺有餘,目光炯炯,有如炬火,似有將才之相。
“臣李年,叩拜聖上,願聖上千秋萬歲。”李年跪地叩首。
“免禮,平身。”明宣帝示意李年起身回話。
“適才非卿舉薦你前往軍中任職,寡人今日欲親試你的才學。”明宣帝言道。
“請聖上出題,臣定當竭力而為。”李年恭敬應道。
“寡人問你,若行軍途中,烈日當空,士卒全無鬥志,此時正處荒山野嶺,絕無人煙,更無水源,你若為三軍統帥,當如何應對?”明宣帝問。
“回稟聖上,微臣會策馬奔往一高處,抽出令旗,指向前方,高聲呼喊:‘前方不遠處,有一大片梅林,梅子累累,酸甜可口,諸位再堅持片刻。’到達那裏,梅子解渴,士氣可振。以此激勵士卒,繼續前行。”李年答曰。
明宣帝聞之,沈吟片刻,道:“兵者詭道也,雖有欺詐之行,然不失為良策。汝之言,頗得兵法之精髓。”
“寡人再問汝,若汝被敵軍重重圍困,當如何自救?”明宣帝再提一問。
“臣當,將人馬駐紮於高處,據險而守,以一當十。待時機成熟,必可一舉擊潰圍敵。”李年答道。
明宣帝聞言,龍顏大悅,道:“卿實乃奇才,可往馮彥清處,任監軍之職。”
南唐建安二十年,八月初五,明宣帝頒布聖旨,賜李年尚方寶劍一把,命其出任軍中監軍,掌管生殺大事,有先斬後奏之權。
李年受命奔赴邊關,於馬車之上,手中緊握長劍,緩緩出鞘。劍身如溫潤之玉,卻泛著凜冽寒光,映照著他的面容,凝重而深沈。李年註視良久,最終,無奈地輕嘆一聲,將劍緩緩收回。
韓玉凝得知此消息後,前往攬月殿與蕭疏韻商議對策。殿內,只見蕭疏韻正獨自擺弄棋子,神情悠然,似乎對周遭之事全然不聞。韓玉凝見狀,前道:“殿下,還真沈得住氣。如今聖上已派遣李年為監軍,此番舉動,日後舅父在軍中所行,必將處處受制。倘若軍中助力不再,殿下又將如何與聖上相爭?”
蕭疏韻聞聲,擡眸望向韓玉凝,眼中閃過一抹覆雜之色,隨即輕輕一笑,似是胸有成竹,又似早已料到今日之局。她緩緩開口,聲音清冷而堅定,“馮大將軍於戰場廝殺多年,其勇武與智謀,豈是李年之輩可以左右?”
“可李年乃世家子弟,又深得聖上器重,若他於邊境立下戰功,凱旋而歸,殿下您所行之事必將受阻,甚至可能陷入被動。”韓玉凝憂心道。
面對韓玉凝的擔憂,蕭疏韻將最後一枚棋子落下,眼中殺機盡顯,冷聲道:“那便讓他折在邊境軍中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